不知何时开始,我经常在互联网或者生活中看到听到一些我无法读懂的表述,像是谐音替代或者拼音缩写,又或是将其翻译为英文之后再进行音译。这些表述加大了我阅读的难度,让我时常有一种,是不是在美国待久了从而中文退步了的迷思。
我不确定这些所谓的谐音和缩写,是否是因为逃避审查而做的妥协,又或者是用来区分群体和群体的共同性,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文字出现在我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也确实成功地将我从他们的群体中区分了出去。似乎在社交媒体抱团,用同一种语言模式进行讨论,成为了当代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简体中文逐渐趋向于低龄化,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不需要有语言逻辑。
教育部还曾经发文讨论这些所谓的网络用语对汉语的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影响,也对媒体提出他们有责任规范这些用语。但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从最初的报纸传统电视媒体,到如今的碎片化阅读头条新闻,短视频反复刺激记忆点,大家似乎更适应阅读时间更短更能快速抓住眼球的通俗化表达,而网络用语就恰恰具备这些特点。
上图为央视新闻在上周美国决定关闭成都领馆后所发的一篇公众号推文,我截取了标题部分。“你细品…” 是来自于抖音的一个视频中的对话。显而易见他想要表达的是,你得仔细体会这个里面的含义。官媒使用网络流行梗,是拉近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但在新闻性上,显得既不专业,又不得体。更不必说那些自媒体营销号为了赚取流量,通篇都采用这种叙事方式。久而久之,简体中文的整体环境势必越来越糟糕。
不仅仅是网络用户的大面积占领,同样还有表达者自我审查的劣习。在涉及性相关,政治相关的话题时,通常会自我阉割,不发声不表态或是选择一种更犬儒的态度去评论。我本人很反对自我阉割的表达方式,与其如此不如不表达。由于缺乏该有的性教育,让大众在公共平台用中文谈论性这个事,实在困难,平台甚至会因为你使用了一些类似“强奸”、“妓女”这类的色情敏感词而封禁你的账号,GitHub上有一个库专门归档了各类敏感词,点开你会发现,有太多稀松平常的词汇都被归类为敏感词了。
我倡导的从来都不是将言论复杂化,每一篇都要写成博士论文般甚至还要加个附录,我想在当时新闻学运动的初衷,也是想要更流畅的表达所主张的观点。但现如今我们或许也需要一场文学革命,去肃清这些影响简体中文环境的害群之马。